【明報專訊】長時間在家工作,有否好好伸一個懶腰,或郁動一下身體,甚至跳一隻簡單的舞?兩個舞蹈表演,《活現童話》和《憩》,疫情下籌備過程困難重重,終於與觀眾見面。坐在電腦前的你,可以在藝術家帶領下,或與「香港舞蹈素人」一起舞動,找回身體的感知!
舞蹈藝術家盤彥燊說︰「看完片之後,(希望觀眾)伸個懶腰,回到身體的動作和感受。」他數出伸懶腰的好處,然而人們總覺得不禮貌,會避免在多人的地方伸懶腰。久而久之,人可能會忘記如何伸展,身體變得僵化。
盤彥燊設計《憩》整個表演的概念,也是編舞及舞者,他本來安排了一個舞者肢體語言結合多媒體藝術裝置體驗的表演,轉為網上後,仍非常着重觀眾的體驗和儀式感,例如要觀眾在看作品時,手上拿着一個暖水袋或暖水氣球。表演會在網站上呈現,像網上展覽,有聲音導航帶領觀眾參與;網站分不同部分,包括模擬與盤彥燊單對單交流,希望觀眾觸碰並了解身體不同部位;有帶來聽覺與視覺刺激的新媒體作品,還有舞蹈與形體的影片。創作團隊包括新媒體藝術家曲淵澈、聲音藝術家彼得.萊納及家具設計師郭達麟等。
與身體連結 尋找「避風塘」
概念上,盤彥燊說︰「我想帶觀眾的意識旅行……就選擇旅行到避風塘的位置。」他形容香港的文化底蘊是漁村,當漁民遇到風浪,會將船駛回避風塘,等風浪過去再出海捕魚,「香港現在正正是面對緊風浪」,反而應該關心自己身體的狀態,「(身體)是鬆是緊」?希望觀眾與自己的身體連結,盤彥燊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療癒」,回到內在,才不會受外在世界影響太多,即使面對壞事,都能改變自己的心態及與世界的關係。
《憩》是「香港藝術節@大館」節目,節目另有一個舞蹈表演,名為《活現童話》。此表演是英國頂尖當代舞團巴羅蘭德芭蕾舞團(Barrowland Ballet)的藝術總監Natasha Gilmore的作品,曾在多地表演。今年她因疫情無法來港,最後由本地舞蹈家何靜茹擔任聯合編舞,一起製作表演。
60舞蹈素人在家拍片
作品極具挑戰,在於需要60個「香港舞蹈素人」參與其中,有老有幼,年齡由7歲到65歲以上。近年有不少素人參與的表演藝術作品,在疫情下製作卻是舉步維艱,60個參與者尚未完成所有排練,場館就已關閉。何靜茹稱由排練改為網上交流,參與者各自在家拍攝短片,其中有不少感動的時刻。
例如有一對母子,要做一些「高舉」的動作,過程中15歲的兒子要學習擁抱對方,何靜茹形容他們的互動很「得意」。她說Natasha希望作品中不一定由大人帶頭,也可由小朋友來做。小朋友在過程中也會成長不少,何靜茹舉例說一個怕醜的8歲女孩,何刻意不讓她與母親一組,她在學習舞蹈時卻變得獨立,自己練習記住動作。不少60幾70歲的大人,第一次真正接觸舞蹈,他們會為動作賦予意義,設計並拍好一分幾鐘的影片後,還標註影片的一些部分,要求團隊不要剪輯。
童話、狼群為題 兩代人以舞交流
作品會以童話及守望相助的狼群為主題,何靜茹舉例說他們會拋蘋果,用「蘋果」為意象創作,引用「一日一蘋果,醫生遠離我」等諺語,容易引起大人和小朋友共鳴。Natasha的作品是「大型跨代舞蹈劇場」,她表示「很喜歡在舞台和演出裏能呈現各種各樣的身體」,因舞蹈作品總是呈現年輕而強壯的身體,但兩代人在舞台上交流是吸引和好看的,「我們一方面覺得上一代幫助我們,失去他們會覺得不安;但另一方面,新一代有時亦需尋找自己的道路。兩者之間的能量、掙扎讓我十分感興趣」。希望觀眾聯想到家庭的互動和關係,思考人要「依循前路,還是另闢自己的路」?
■《憩》
■《活現童話》
文:胡筱雯
編輯:歐陽德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