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拨千斤——化繁为简的《身后》
作者:陈希
《身后》海报 |
一桌,一椅,一双黑色的高跟鞋,一台注定将被摔得粉身碎骨的电脑……这些简而又简的物件在舞台上交织释放出的魅力便带出了舞剧《身后》的主要故事情境以及氛围,颇让人联想到清代林嗣环的《口技》中那一段关于口技艺人的描绘。
同样是一种四两拨千斤式的表现形式,由“身体力行”戏剧舞蹈工作室推出的当代舞剧《身后》,在香港编导盘伟信和跨界导演谢殊以及海龙,安娜,家明三位舞者的共同创作下,所展现出的化繁为简的自信以及肢体表达的欲望,让观者在这个戏剧与舞蹈相互共生的独特作品中充分感受到了形式之于艺术,身体之于语言的独特表达。
正如《身后》力图传达的——我们用身体表达着那些不能被言说的话语,我们用舞蹈讲述着彼此共有的记忆。在这个话语与个人表达泛滥的时代,在这个身体与思想渐行渐远的时代,《身后》企图尝试着将“行”“色”“音”三者再度整合,以一种身体力行的方式传达创作者们对于这个时代的思考与体验。
身体之于“行”——观看整部作品,舞者们与编导呈现出的丰富而又准确的肢体语言让“身体”这一本应是人类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在这个抽象综合症的现代社会被重新激活。无论是安娜与家明在双人舞部分呈现出的日常生活式的纠葛与压抑,还是海龙独舞部分将内心世界外化为肢体语言的表达,“话语”在这个舞台上反而成为一种功能退化的多余, “身体”才是这场盛宴的主角。
观看之于“色”——舞剧在视觉上的呈现往往得力于舞者们华丽的舞蹈动作以及各种灯光布景的渲染,而在《身后》中,舞台上的视觉效果几乎被简化到一种境界,没有复杂的舞台机关和炫目的道具,没有夸张的人物造型与五颜六色的灯光布景,《身后》舞台上的“色”犹如国画中的留白,看似简单至极却又丰富多义,也使观者在观看的同时留下更多的空间来反观自身,将自我一同投射到作品中,一起产生更多的互动与思考。
感受之于“音”——传统舞剧中音乐往往作为一种渲染情绪的手段配合舞者的舞蹈动作将观者“带入”到作品的情境中,而《身后》中的配乐却尝试用一种相反的方式将观者“拉出”情境,不断游离于舞台与现实之间。这种大胆的创想无疑将开启一种全新的观感,视觉与听觉不再互相配合着“身临其境”,而成为两套独立的感受体系,这或许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全方位立体”感受。
不需要宏大的叙事,不需要复杂的表达,化繁为简,还原本体,《身后》让我们重新开启了原始的感官,用眼用心用身体,重新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与世界的距离。
当代舞剧《身后》剧照-摄影:VIVI |
当代舞剧《身后》剧照-摄影:工人李普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