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艺术与舞蹈的跨界合作

作者:戚如杰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新闻网原创 时间:2011-05-30 02:56

艺术家刘文涛擅长在画布上画线,密密麻麻的直线不断交叉、叠加,用简单的素描直线创造视觉的二维的空间。他以纯色画布作为背景,线与线之间光影交错,画面呈现出不同质感的微妙变化,探讨了线条和空间的无限可能性。在常人看来,整个创作过程或许会有些乏味且难以坚持,刘文涛却沉溺于这种状态。


        2010年的夏天,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现代舞系的编舞盘伟信在画家刘文涛老师的工作室呆了整整一个夏天。两个都不善于用语言表达的人,就在蝉鸣、画布笔尺的摩擦声、身体运动的声音中彼此倾听。“走进这个空间,空间中有了行为,行为在空间中流动,发出的声响凝聚成节奏,我们跟随节奏走入画面,形成一幅幅承载了形体流动的线条画作。”盘伟信通过对作品《無題》的编舞创作,试图表达这过程中间的交流和感悟。将画面的二、三维空间转换为剧场的多维空间,实现了两种不同艺术表达的跨界合作。
 
        戚如杰:舞台布置很简单,地面上是白色方形的舞台区,侧面放置了几面能够反光的镜子。
 
        盘伟信:有光打过来的时候镜子会产生一个立体的折射,刘文涛老师画画的时候会把画布铺在那里,用一层油漆打底,上面再用铅笔画线。那不停重复的铅笔描绘,从远处看,有一种特别的类似金属光泽的亮面。在光线上,呈现出不同的折射面。我恰好不能将这些镜子(从演出现场)移走,因为它们属于这个剧院,而且背面很脏乱。于是,我把它当作一个折射面,给观众营造一个立面的视觉。期间并没有考虑呈现什么特别意义,观众看到它之后能想到什么,它就是什么。
 
        戚如杰:演员的动作是打开的,似乎都是直角的拉伸。开场好长一段时间,舞台的音乐只有“沙”、“沙”、“沙”这样简单的背景音,是想描摹艺术家刚开始作画的状态吗?
 
        盘伟信:也许是我刚开始进入艺术家画室的状态。我初次进入一个策展人的工作室,在他那里见到文涛的绘画,后来见面后谈到想要做一个跨界的合作。我们都是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人。我在他北皋的工作室呆了一个月,很大的空间里挂满了他的画。我在他的工作室得到的一些素材。那个音乐的声音,“沙”、“沙”、“沙”就是他在画画的声音,他执着于线条,不停的去重复画线。另外,他的工作因为在郊外,于是有很大的环境音,比如蝉声、雨声等,这些声音促使我对作品产生思考。我不断去体会那个状态下,重复做一件事情的乐趣。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他的画面会有一种力量吸引着我。
 
        戚如杰:演员的动作里有很多的拉扯的动作。
 
        盘伟信:对。文涛的画面里有永远有两个点,一点在开始,一点在结束,但在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都不知道。比如一条线突然断掉,比如,他用自动铅笔作画,0.5mm与0.9mm的自动笔芯笔墨的用力和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另外,一张画画完之后,他需要把画布钉在画框上。那个布很重,几乎都是4平米、8平米的大小。他要一个人钉上去。在那个过程中,文涛的身体也是有一个拉扯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付出了很多的汗水和劳动,需要从细微的观察中捕捉到。
 
        戚如杰:在过程中,有一个“”的类似是提示的声音和落脚的动作。
 
        盘伟信:第一是提示舞者换位,第二,是因为文涛画画的过程中,他要去压住画纸,画面不要被风吹,线不会画歪,这样作品中才会出现一条漂亮的线。文涛就用很普通的一罐油漆去压画纸,所以有一个铁和玻璃撞击的声音。你可以说是提示,但是也是一个定点
 
        戚如杰:女孩子从直线来回行走到开始跑起来,速度越来越快,在舞台上来回跑了几遍。同时,整个舞蹈进入一个高潮。
 
        盘伟信:其实整个舞蹈都是一个很模糊的状态,就好像我在文涛画室看他画画时的感受。在他的画没有画完,最后订到画框上之前,我也不知道那是怎样的一幅画。画面完成之后,他会用定画液去喷画面。那个时候,所有的线开始变得跳跃,就好像之前很多个小时画出来的成千上万条线,突然在这个时候、在这一刻才很好的呈现出来。
 
        戚如杰:舞蹈的结束地很突然,好像没有结束突然掐断的样子。
 
        盘伟信:《无题》这个作品,只是一个开始,不是一个结束。我觉得,一个画家或者是一个老师的作品,不单单只有表面的东西,里面肯定还存在着很多人生哲理在里面。作为年轻的艺术家,还有很多去跟他们沟通和学习的地方。所以对于我来讲,这个作品很像是一个起点,它不会是一个结束。下一步或将来,我要跟他还要有更多深层的沟通。
为什么能够果断的切断,是因为有一个这样的感觉,很多东西做完后,一下子结束了、没有了,那一刻你会被吓到。就好像文涛的画,即使我看着他把那千万条线画完了,但我还是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这些单根的线条怎么组织成光影、怎么完成这个画面效果,我完全不知道他怎么做到的。我也想制造这样一种感觉,可以让观众带着这样一个谜团离开。
    创作过程中我也产生了很多疑问,我常常拿出来问自己,其实好像是找到答案了,但又好像没办法用语言说出来。只能用这种意会的形式去表达。
 
        戚如杰:含糊其辞却又很干净。
        盘伟信:说她是一个开放性作品其实很不负责任。它其实有引导性,所有的东西都有逻辑。它执着的地方是哪里也很清晰,为什么要执着,为什么要这么做,好像很模糊,可是我们知道那个力量就在舞台营造的气氛里。观众投入进来,会产生一种思考。喜欢看画的人,他对画面感很敏感,喜欢看电影的人,他对构图很敏感,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情都有各自敏感的地方,观众看完之后,带着不同的刺激离开剧场,这种感觉很好。因为你不是给只他一种定义。
 
 
相关链接:
刘文涛,中央美院教师。早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在美国达特默思麻萨诸塞大学研读硕士。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接受了西方的绘画,并通过自己的东方实践对其进行消化,通过发掘出新的表达,将东西方艺术的结合展现于作品内外。
1993年考入中央美院,刘文涛刚从89新潮美术的风行中抽出身来,以还略显稚嫩的眼光接触着‘经典’和‘前卫’的同时又接受传统美院教育,逐渐培养了他执拗地追逐着艺术和生活的统一的原则,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充满着的”彼此”矛盾中进行取舍。1997年完整而顺利的美院教育之后,刘文涛选择了出国深造。之后在刘文涛的艺术中呈现出中西融合的试验和风貌。
        刘文涛个人主页:www.liuwentao.art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