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豆瓣
前期比较燥,后面通过肢体舞蹈释放出来就好很多。林冲夜奔是起子,与作者的内心触碰创意满分,但是发挥不够,表现的太过单一和自我了。
从有形到无形,从追求到放下,也许压抑,也许主动。被虚无控制着不能挣脱,困住自己的是内心的枷锁。舞蹈面前语言变得苍白无力,从头到尾完成的是自己的故事。演后谈看到的是一个充满责任感同时自由奔放的艺术家,面对一切未知忠于自己的内心,敢于表达和分享即使道阻且长。这是一群勇敢到可爱的人们。
20170602@鼓楼西。感觉创作者在用光影、声效和身体做抽象论文,可惜框架和公式搭了起来,却淹没了人的力量,所以那个空气是干的,不润,也没有魔力。所以看得抽离且糊涂,没右投入或着迷。一星给舞美,一星给声效,还有一星,给创意。
《夜.奔》,20170602,19:30,50min,鼓楼西剧场。
编舞、舞者:盘彦燊,视觉艺术家:曲倩雯、吴珏辉、张雨、曹雨西,音乐总监:姚恩豪。
对《夜.奔》的瞎想:
1、烛光。对一个作品的解读起码可以有两种错误:一种是过度阐释,如当代中国一些人对《论语》等所谓中国经典一厢情愿的过度解读,如当局对马克思作品的无限阐释;一种是歪曲原意,如大陆中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考题,原作者作答甚至不能及格。然而,任何一名普通观众对《夜.奔》这部作品进行解读都很难犯这两种错误,因为全剧用心在做,试图“把目光放在人性的本质和生存的终极意义上”,舞者、光影和音响在50分钟内浓缩了高度的抽象和隐喻,以舞者和物体的多样属性去开放式地直指人心,演出结束后盘彦燊对观众说“这个作品是你的而不是我的”。《夜.奔》就像一根点亮了的蜡烛,光照了整个暗室,暗室里坐着我们。这光亮一圈一圈的,内圈最明亮,外围暗淡,只要观众的视野没有超出光的尽头,就不能说是过度阐释;只要观众看到了光、感受到了光,就不能说是歪曲原意。因此,观众的经历思绪多可以很自然的放将进来,和舞台的展示达成某些共鸣。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是一部值得学习的优秀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却也不失现代主义的烛芯——林冲夜奔的叙事。
2、树。这部剧如果能继续演下去,将会成为舞者个人不断生长的人生之树,因为这剧不是死的剧本,而是随着舞者的人生经历、与众人的互动不断变化的剧目,也许三年前的北京版和今天的北京版就有不小的变动吧,期盼在若干年后的相遇。一个人、一辈子,有一部作品传世亦足矣!
3、大陆忧思。当代大陆能生长出多少部这样的优秀舞蹈剧目?考虑到大陆和香港学习舞蹈人员的数量在量级上的差别,我不得不将这个问题提出来。大陆的中产阶级焦虑推动着家长将孩子送上舞蹈培训班的流水线,大陆的舞蹈院系像工厂一样生产出许多舞蹈机器,却多没有培养出“人”来。舞蹈多只是达成世俗功利的工具,却少有为舞而舞的热爱,这样的土壤上,人性之花如何绽放?没有“人”,何来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