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是全年无休“身体力行”当代舞蹈演出季的第三部作品,刚好这三个作品我都看过了。起名《无题》似乎是编导有点犯懒或者不负责任的行为(恕我孤陋寡闻,艺术史上有什么经典作品是用《无题》命名的吗?),但也同时给了观众无限想象的自由,无限解读的可能。表演艺术,尤其是舞蹈,不能像解答数学题一样,钉是钉卯是卯,每一个环节都能对位得清清楚楚,阐述得明明白白。
话说回来,编导还是有具体的依托的。《无题》来源于编导和画家刘文涛的跨界合作。(与当代艺术的合作——似乎也是身体力行这个特立独行舞蹈工作室的方向之一)。据演后谈编导所言,这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项目,曾经编过一个独舞、一个群舞,《无题》是第三个阶段的作品。
《无题》展示的是画家作画的全过程。从笔墨纸砚的准备,到构思,到执行,到成画。前两个部分都是沉静的,无音乐,只有空调的乌鸣声和偶尔的临街各式交通工具的交响。到第三部分尺笔磨擦声就是正式作画的实况录音。随后出现水滴的禅声。身体力行的作品都很特别,不爱使用音乐渲染——不知道是主动还是被动,有意还是无意。
《无题》前面近四分之三都是安静客观理性的,线条的游离、纠缠、闪回。最后四位之一成画的部分突然动作激烈、气势磅礴起来,作品也终结于此。这种嘎然而止也是特别的编排,意犹未尽。编导的解释是画家完成的作品给他有力的感觉。如果这个现代舞仅仅是再现画家作画的过程,显然还差一个层次,需要升华。
同一天的早上,刚刚在蓬蒿听完香港演艺学院(也是编导的母校)戏剧学院院长邓树荣先生的讲座,其中聊到了一点简约主义的话题。什么是舞台上必须的?《无题》有简约主义的特征。没有任何道具和布景,音乐也很少,演员没有任何表情,表现的是抽象画家的线条奏鸣曲。但是这种“无”应该是否定之否定的第三阶段,而不是第一阶段,似乎应该有个“有”的第二阶段,才可能有删繁就简的过程。
同理,我觉得还是应该运用后方多媒体或者上方投影的方式,展现画家作画的过程,与舞者的动作相映成趣。不然,包括我在内,都不了解刘文涛的风格,少了一种共鸣的基础。
用舞蹈去再现画作,是个不错的构思。这种不同艺术的交流跨界,会让双方受益匪浅。身体力行总能给你不一样的东西,也许它显得还不那么成熟。你说他小众吗?长尾时代,小众就是大众。刚刚看到说小众的豆瓣流量超过了大众的什么流量,关键你得传播到你的受众那里。